古建筑木结构中最主要的承重构件是柱和梁,连接和稳定柱与梁的构件就是枋。
枋类构件有很多,有用于下架,联系稳定檐柱头和金柱头的檐、金枋及随梁枋、穿插枋;有用在上架、稳定梁架的中金、上金枋、脊枋;有用在建筑物转角部分,稳定角柱的箍头枋。除此之外,还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天花枋、承枋、围脊枋、花台枋等等。
额枋是柱间连接两柱并承托上方斗拱之用的构件,额长度依面阔宽度确定,高6.6斗口,宽5.4斗口。大额枋与柱头相交,用丈杆和抽板采用讨退法,按柱子上的额枋口子大小在额枋上拉榫。额枋樵也有带袖肩和不带袖肩也有抱肩和回肩两种。额枋榫小头占额枋的1/3,大头为额枋的1/2,肩膀每面占1/4,樵长按柱径的1/4,榫做完后,四面按所在面的1/10倒楞。
斗口,榫宽按枋宽的3/10,榫高按枋高。垫板长按净面宽加榫,高同檩径,厚1斗口。小式建筑垫板高同檩径,厚1/5檩径或同望板厚。
平板枋底面与额枋的暗销,一般每间2-4个,转角处的搭交平板枋十字相交,需要遵循“山面压檐面”的原则,即侧面(山面)构件在上,正面(檐面)构件在下的原则,万博官网登录注册万博官网登录注册将檐面做成“等口”,山面做成“盖口”,刻口处做出包掩,包掩深度为枋宽的1/10。大云院弥陀殿斗拱
平板枋由宋代建筑的普拍发展而来。唐宋时期建筑斗拱直接安放于柱顶,辽宋时期一些建筑开始在斗拱下用枋,如辽代博伽教藏殿和大云院弥陀殿是应用普拍枋的早期例证,而同一时期的正定文庙大成殿则不用普拍枋,斗拱直接安放在柱
承枋用于庆殿或歇山等大式重檐建筑上,承接上层檐后尾的枋子和山面的围脊。枋高7斗口,厚6.5斗口,长度依照每面面宽尺寸,两端作棋交于重檐金柱上,在角柱上也做直樵交于柱上。
围脊枋为叠置于承椽枋之上,安置围脊瓦件的构件,有些建筑用围脊板代替,除不做椽窝外,均与承椽枋相同。
燕尾枋是悬山建筑的构件,是橡木悬挑端的衬托木,主要是为加强悬挑模木的强度,兼起装饰作用。长度按梢檀伸出的长。
悬山建筑梢间向两山面出挑的模称为稍檀,长度为梢间长度加出挑长度,悬山出挑长度为四棕四当或等于檐平出尺寸。因为橡枋要承担出挑部分的荷载,所以在梁架上不能同正身梁一样做同橡碗等高的鼻子,为固定檀子断面,一般将鼻子棋断面减少为棕径的1/5。
燕尾枋高厚均同垫板,虽然是出檐部分单独的构件,不与内侧的垫板连成一体,燕尾枋下面的枋子为箍头枋。与燕尾枋发生关系的山墙,也有不同的做法。一种是山墙一直封砌到顶,只把稍橡出挑部分和燕尾枋露出,另一种是“五花山墙”做法,即山墙只砌到每层梁架下批,其上的砌筑则随着梁架的长度砌成阶梯状,将梁架露在外面,这是悬山建筑特有的做法,在古代能够起到透风防腐的作用。还有少数建筑山墙只砌到大花下,以上木结构全部外露,空当处用象眼板封堵。
搭交箍头枋也有大式和小式两种,带斗拱的大式建筑箍头枋出头部分常做成“霸王拳”形状,无斗拱小式建筑则做成“三岔头”形状。无论是霸王拳还是三岔头,两种头饰的宽窄均为枋子的
,因此,箍头枋头饰两侧按原厚度削去1/10,高度由底面去掉原高的2/10。